行業新聞
聚焦潔普動態,分享行業熱點,傳遞綠色科技,倡導環保理念
行業新聞
聚焦潔普動態,分享行業熱點,傳遞綠色科技,倡導環保理念
發布時間:2018-04-24 來源: 潔普智能環保
自《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印發以來,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整體上穩步推行。但是,一些地方生活垃圾違規處置問題依然存在,民眾垃圾分類意識依然有待提高。垃圾分類制度必須以法治為基礎,把產生的垃圾送到正確的地方去。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至今已有一年多。方案提出,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垃圾分類是垃圾處理問題的首要環節,其中又以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為重中之重。在政策的推進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整體上穩步推行,取得的進展值得肯定。
垃圾處理如何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在國家層面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執法檢查的基礎上已經建議盡快啟動“固廢法”修訂工作,為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提供堅實的法治基礎也將是其中的一項內容。
其實,早在2000年我國就在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工作試點,隨后在全國加以推廣。搭乘“互聯網+”順風車,垃圾分類變得更加方便、智能。目前,12個城市已有垃圾分類地方法規或政府規章,24個城市已出臺垃圾分類工作方案。
垃圾分類被國際上普遍認為是破解城鄉“垃圾圍城”困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被認為是國民素質的體現及現代文明的標志和尺度,體現了“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把產生的垃圾送到正確的地方去”的大眾價值觀和責任感。
《方案》實施一年多來,一些試點社區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采用積分制和物質獎勵等方式提升居民參與積極性。同時,也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盡管《方案》中明確提出了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但是目前,我國法律體系中并沒有針對生活垃圾分類的針對性措施。
由于許多民眾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有待提高以及相關垃圾分類知識的缺乏,不少專家認為,完全落實垃圾分類在中國依舊任重道遠。一些地方大街上標有“可回收”“不可回收”標志的垃圾桶仍是擺設,垃圾非法傾倒事件依然存在,生活垃圾違規處置問題突出。
因此,垃圾分類離不開法律法規、可操作的政策和完善的監管體系。通過法律對個人形成有效的約束,真正將居民的源頭分類投放責任落到實處,才能形成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有關垃圾分類的規章制度主要為激勵性質,在督促個人履行環保責任方面,還缺乏有效的約束性、懲罰性規定。《方案》提出,“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完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需要堅持不懈地加以推動。在全國各地,除了以自愿和獎勵的方式鼓勵居民進行分類,還包括從“鼓勵”變為“強制”的更長遠的制度安排。專家表示,如果以“木桶理論”形容生活垃圾分類,那么“法治”就是生活垃圾分類的桶底。
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低成本化是生活垃圾管理的趨勢。完善垃圾分類制度,還需建立科學的收費標準、明確收費主體,將垃圾分類作為一個產業鏈來抓,以此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在以“法治”為桶底的條件下,各地推行垃圾分類的具體措施還需要從公眾環境意識、地方政府管理水平、監督成本等現實因素評估其可行性,并且綜合相關因素設計合理的方案。
相關閱讀
相關產品